(资料图片)
有序开放大学须“双向奔赴”丨九派时评
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梅明蕾
据报道,五一小长假前后,上海市民服务热线不断接到投诉电话:他们携孩子慕名前往复旦、交大、同济等上海名校想一睹大学风采,却被学校保安阻拦,理由是校园目前并未完全对外开放,只限校友、师生亲友及公务往来人士等入内。游客认为,疫情影响已结束,大学校园仍拒人千里委实不妥。
大学的确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二重空间。一方面,为保证教育事业的正常进行,它须有自己明确的地盘、建筑和教育设施并免于打扰。另一方面,出于对教育的格外重视,政府通常在土地、资金等重要资源的配置上对大学予以倾斜,良好的区位,宽阔的校园,密植的林木,别致的景观等等,往往成为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标配,也使大学校园具有了某种公共性。世界上不少名校都拆除了围墙,其校园甚至成为旅游观光者的打卡地,当然,前提是不得影响大学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。
三年过去,疫情防控已经进入新阶段,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也有了定论,大学有序对公众开放理应尽快提上日程。
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,公共空间的稀缺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。目力所及,每日的晨练人群挤满了相对宽敞的空地,有些公园中的晚间散步者也几乎到摩肩接踵的地步,节假日各大景点更是常常爆满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不仅明确的公共空间应尽量提高利用率,包括大学在内的各单位、部门也理应加强所占空间的分享意识,在不影响事业发展的前提下,尽量向公众提供能够利用的空间,以缓解我国公共空间稀缺的现实状况。
某种意义上,一国之可利用空间,所具有的公共性质是绝对的、长久的,部门或单位占有则是相对的、暂时的。除非直接影响公共安全,一般情况下,那些被视为地标性强、与公众关联度和关注度高的空间,即便挂着单位或部门的铭牌,也应持开放的态度,尽力为公众观瞻和利用提供应有的方便。另一方面,公众也应自觉遵守这些空间的规矩和纪律,维护单位和部门的正常运作秩序。
人们有理由对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和改善抱乐观态度。平心而论,不少大学已经具备较强的开放意识,对校外公众进入的管理措施也尽量做到科学化和人性化。而公众的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,起码从媒体上也鲜见公众进入校园后起到不良影响的相关报道。只有这样的“双向奔赴”,有序开放公共空间才不至沦为空话。
【来源:九派新闻】
Copyright 2015-2022 时代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 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